当前位置:首页 > 水泵资讯 > 正文

为什么秋冬季雾霾会增多?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9-11-29 08:44 点击:980

1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现场解读《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涉及陕西省的政策措施,陕西领到哪些任务?西安PM2.5考核指标同比再下降2%,任务难度有多大?八个问题聚焦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一问:为什么秋冬季雾霾会增多?

据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郝彦伟介绍,秋冬季成为雾霾天的重灾区,主要是受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影响,区域污染排放强度远超环境承载力,是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因。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积是大气重污染形成的诱因,在当前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背景下,北方因采暖影响冬季排放增加30%左右,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极容易产生本地积累型污染。各城市污染程度受到整个区域的传输影响,全年平均贡献约为20%-30%,重污染期间的贡献还会再提升约15%-20%。

二问:对于屡屡来犯的雾霾,哪些方面最需要治理?

攻坚行动在治本、治标两个方面实施6大类、24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四大结构优化,重在治“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钢铁、建材、焦化、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加快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完成本年度省上下达任务。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深化扬尘专项治理,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严控扬尘污染。

强化采暖季临时管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重在治“标”。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对钢铁、焦化等15个行业,实行动态管理。指导工业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深化区域应急联动。

三问:西安PM2.5考核指标同比再下降2%,任务难度有多大?

记者了解到,2018年秋冬季西安市PM2.5同比下降7.5%,不但完成了汾渭平原下达下降4.5%的考核指标,改善率也位列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39个城市第二名。

今年,汾渭平原下达西安市PM2.5考核指标是同比下降2%,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天。这就意味着自今年10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西安市PM2.5控制指标要达到83微克/立方米,需下降3个微克。

从我市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看,西安市PM2.5来源主要为:扬尘源21.8%、生物质燃烧17.3%、机动车11.4%、工业源和燃煤源两者贡献和为17.7%,故我市今年秋冬季的主攻方向为“尘、煤、车、源”四个方向。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截至11月20日,我市的优良天206天。

四问:冬季用气高峰,如何应对?

往年的秋冬季污染治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机动车排队加气的现象,给市民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麻烦。据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彪介绍,由于气源紧缺、储存设施不足,每年采暖季来临必然出现用气高峰。

对此,今年在气源分配上,重点将公交车、出租车的用气纳入民生用气予以保障。比如西安市用新能源出租车替代了一批天然气出租车,增加了大量的电动公交车,可大幅减少公共交通的用气压力,确保了广大市民顺利出行。

五问: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如何权衡?

王彪说,我省在推进关中地区散煤治理中坚持四宜原则。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由各市县合理确定治理方式,推进多能互补,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各市全面推进散煤治理,但在次序上先平原后山区、先城镇后农村,严禁“一刀切”。今年实施的煤改电、煤改气户数达到113万户,总体上完成了年度108万户计划任务,完成率为104.6%。

六问:打赢蓝天保卫战市民可以做什么?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军骥说,雾霾成因复杂,但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防治雾霾,我们每个人并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看客,而是要付出实实在在努力的参与者。

雾霾的主要特征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很高,而不管是工业企业还是老百姓开车排放的尾气、道路上起的扬尘、农村使用柴火或散煤做饭取暖排放的烟尘都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升高有贡献。雾霾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科技力量,要靠大家从自身做起,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随手关灯,少开一天车,少放一点烟花爆竹都是对治理雾霾的实际贡献。

七问:当前污染治理有什么短板?

曹军骥说,汾渭平原当前区域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偏重,工业排放量大,污染治理水平亟待提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清洁化利用水平偏低,燃煤污染特征明显,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污染影响突出;物料大宗货物以公路运输为主,过境车辆排放量大,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突出。

八问:这个秋冬季蓝天保卫战该怎么打?

曹军骥说,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秋冬季气象条件较往年整体持平或偏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次发布的《攻坚行动方案》中已给出明确的目标和举措,建议今年各地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和做法持续予以推进,联合生态环境部和地方技术支撑团队,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坚决反对“一刀切”,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同时应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发展定位等,科学确定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