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阀门资讯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丨阿尔及利亚项目:打响中国民用核技术出口“第一炮”

来源: 时间:2018-12-30 15:47 点击:1071

2018年9月5日,北京城秋光灿烂、晴空澄澈,中非合作论坛盛大召开。阿尔及利亚总理乌叶海亚表示,感谢中方对阿国发展给予的支持,并坚信双方应构建命运共同体。中阿双方构建的互信和美好前景,得益于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分享与交流,得益于彼此携手共建的数个“南南合作的典范”。

时间拉回到1993年11月21日。这一天,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熙熙攘攘。中国第一座大型核设施出口项目——15兆瓦重水研究堆工程最终验收。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中阿两国代表、40多个国家驻阿使节出席。阿国国家领导称:“这座和平利用核能的重水堆良好的性能、可靠的质量,是中阿友谊的又一个象征。”该项目获得参会者的一致盛赞,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核能合作是中阿两国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1983年,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议定书》。伴随着核工业的第二次创业,中核集团从1987年开始承建阿尔及利亚15兆瓦重水研究堆项目。远行千里万里,经年复东复西。尽管面临各种挑战,核工业创业者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顽强拼搏,优质优速地完成了任务,用“南南合作的典范”这一优异成绩,打响了中国民用核技术出口的“第一炮”,也为中阿核能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几经周折 中国核工业走向国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阿尔及利亚地处非洲北部地中海畔,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边,尽管两国首都相距万里之遥,但共同开发民用核技术的愿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朝东表示:“阿尔及利亚是中国核工业‘走出去’的起点,也是中原公司成立的契机。从阿尔及利亚项目开始,中原公司作为中核集团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中国核能迈向国际化。”

1983年,中阿两国签订议定书,同年4月25日,核工业部组建了中原公司,以执行该议定书为主,开发国际核工程和民用工程。开弓没有回头箭,至此也注定中原人要以国际化为使命,引领中国核能走向世界。

1983年5月到11月,中方先后与阿方进行了三次富有成效的会谈,商定了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的工程内容、规模及总体方案。其后的几个月,又分三批派出17位专家赴阿执行合同。1984年,受制于国际、国内因素,中阿核能合作一度停止,但中原公司千方百计保留了一批工程设计专家。

1985年10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访阿,与阿总统再次确定重水堆合作项目。几年间从未放弃的中原人再一次看到了曙光,并牢牢抓住机会。为了打好民用核技术出口的“第一炮”,中原公司联合原子能院参加过重水堆研究改建和其他研究堆设计的技术精英以及核二院部分专家,组成联合设计队,充分吸取我国重水堆30多年运行维护经验和技术革新成果,认真学习美、法、加拿大等国的先进研究堆设计思想,精心设计,在研究堆设计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阿方肯定。

1986年12月27日,中原公司与阿方正式签订了《重水反应堆合同》,称为871工程(以项目启动时间1987年1月得名)。这是中原公司成立后,历经3年零8个月,与阿方前后9次会谈努力的结果。从此,核工业二次创业者们开始远赴海外,将中国的核工业带入国际视野。

战天斗地 沙漠中建成核研究中心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向南240公里的艾因乌塞拉高原上,矗立着一片耀眼的白色建筑群,旁边便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这片格外显眼的建筑群,便是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

杨朝东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那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建设者住的板房。那时,凡是住的房间,都是两个房间中间掏一个洞,洞通两边,可以共用一台窗式空调,这样可以节约投资。当地不时有沙尘暴,风暴来临时,沙子顺着里面的墙往下流。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公司的老员工联合原子能院等相关兄弟单位人员,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提前两个月完成任务……”

非洲戈壁滩的环境,给这群远赴海外的核工业创业者带来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研究中心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烟,且气候极其恶劣,夏季高温酷暑,气温高达45摄氏度以上,地面温度更是高达60多摄氏度。大风一刮就是几天,沙尘暴铺天盖地,天昏地暗,几米外就看不见人,而且毒蝎、毒蛇横行,随时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一边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另一边却是紧迫的工期。合同规定工期为60个月。即使在国内建成一座重水堆,这个工期也是很紧张的,更何况工程现场远离祖国一万多公里,还有两万多吨建设物资要从国内运到现场。

为了确保工期,现场人员加强科学管理,精心编制网络进度。在中原公司统一管理下,十多家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切实抓好接口管理,及时解决关键问题。在建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阿方动乱影响了设计审查的问题。为了确保工期按计划进行,中方先后组织了反应堆厂房地下室、大厅“两个封顶”会战和土建、安装会战,保证了工程计划。

国外建设紧锣密鼓开展,国内物项采购也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是核工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国外供应工程材料和工艺设备。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采购,中原公司前后共派出40多人,组成了一个包括选厂、订货、监造、验收、包装、开箱、保管、交付安装和建立档案等在内的一条龙采购管理班子。他们辗转在全国各地,共计从国内港口发运17船货物,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最终,1991年10月,工程完成调试,具备装料条件。中国高质量、高速度的建造,震惊了阿方,也提高了我国作为核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从199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每年两次派专家到这座沙漠中的核研究中心进行视察和检查。外国参观者纷纷对中国人用4年多时间建成这样一座重水研究堆表示惊讶。1996年,重水研究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此,中国核工业“走出去”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披荆斩棘 续写合作新篇章

就在重水研究堆项目紧张建造过程中,1989年,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二期工程被提上日程。鉴于双方形成的互信基础,1990年12月26日,中原公司与阿尔及利亚高级科研署签署核燃料元件和材料辐照后检验热实验室及高温高压与低温低压两个燃料元件考验回路合同(即比林二期工程,称为911工程)。

据了解,911工程涉及建筑7000平方米,开挖和回填土12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1.2万立方米,安装设备1000多台,管道1.8万米,电缆电线9万米。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又一大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从1992年项目正式开工开始,中原公司牵头原子能院、二院对工程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同时严格管理,确保设备制造达到质量要求。为了保证设备的各项性能,中原公司和原子能院的专家专门赴厂进行了综合检验和测试,确保设备能够达到效果。工程之初,还编写了“911工程专项设备质量保证手册”,从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

1994年是建安收尾、调试高峰年,但是阿尔及利亚国内恐怖活动十分猖獗,为了确保工程进展顺利,阿方为中方增加了一系列特殊安全措施。现场的中方工作者也都不惧危险,把严峻的形势变为抢建工程的动力。大家按照调试的各个章程,安全而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调试任务。1994年11月,工程具备临时验收条件。此外,在工程建造过程中,阿方的技术人员在原子能院接受了现场培训和理论培训。中方为阿方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培训,以便工程验收之后,阿方技术人员能够顺利接管。

1996年,911工程完成最终验收,受到了阿方的好评,他们称“中国专家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中国专家是创造奇迹的人”。这也是中核集团在阿尔及利亚项目中取得的又一次突破。十几年时间,中核集团从零开始,通过871、911两个工程的成功实施,通过脚踏实地的辛勤付出,在首个民用核技术“走出去”国家完美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各界认同,收获了“走出去”的经验,也收获了与阿尔及利亚的友谊、理解和信任。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2014年12月29日,中原公司与阿尔及利亚核研究中心正式签署了比林核研究中心一二期升级改造合同。这个合同的签署,不仅巩固了中核集团在阿尔及利亚的市场地位,更为今后比林三期开发建设乃至参与阿尔及利亚核电建设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年4月29日,中核集团又与阿尔及利亚原子能署签署了核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中非合作的新纪元下,中阿核能合作必将书写新的篇章。